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

定額定額的意義






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股神巴菲特,買股票的原則即是,在便宜價的時候買進股票。若以15%為期望報酬率折現算出來的是便宜價,而利用本益比12(8.3%)折現的價格則是合理價格。

但是呢,長期下來買在便宜價的報酬真的會比合理價格好嗎??

Smart
自學網中一篇文章中做的研究

定期慢慢買 別只死守便宜價
撰文者:老農夫2014-07-25

巴菲特說:「從不購買價格並不明顯低於公司價值的股票。」
當「價格<價值」,是巴菲特買進時所要求的安全邊際,當合理或便宜價格出現之前,他會耐心等待,而因為他夠專心和專業,所以他可以等到、買到和賺到。

「拿股票不拿鈔票」,才能真正克服長期虧損
但若是散戶要學巴菲特,通常都會是這樣的狀況:大部分的時間,好公司不是「價格=價值」,就是「價格>價值」。也就是說,「別人恐慌,你要貪婪」的時機並不常見,那麼也就很難發揮安全邊際的偉大功能。因為一直想著「買更低、賣更高」的價值投資,一直等待的便宜價沒來,於是你1年沒買、2年沒買,甚至5年都沒買到,你手中無股,卻有了虧損!

        為什麼?一般人對虧損最直覺的定義是買高了、買貴了。例如買進價是37元,結果現在市價是17元,虧損了20元。

可是,為了等待便宜價而閒置在銀行的資金,雖有定存利率2% 的收益,但也有通貨膨脹率2% 3% 的貨幣購買力損失,很多人對此無感,但這就是另一種長期虧損,也是真正的虧損。

而市場除了不斷展示3種價格選擇,即「價格<價值」、「價格=價值」、「價格>價值」,也不斷展示了時間選擇。如果你只看價格選擇,又執著於不要虧損,為了保護本金,錯過了第1年的獲利,也會錯過3 5 年的獲利機會,那麼你其實是選擇了「不要虧損=不要獲利」。

For example

1. 按年買(也就是合理價格就買):從2002 年開始,每年在6 月最後一個交易日,以收盤價買進亞泥(1102)、統一(1216)和正新(2105)各1 張,第1年投入資金只有5 5,750 元。然後一路買到2011 年時,因股價漲了,當年投入資金增為16 5,100元(詳見表1)。


2.  便宜價買(等到便宜價才買)2002 年時, 亞泥的12.5元、統一的12.25元、以及正新的31元,是10 年來最便宜價,但死守這個價格,10 年就只能各買到1 次;假設經過評估,亞泥、統一和正新的合理價是30 元、30 元及50 元,當跌到合理價以下時才買進,則10 年裡,分別能買到6 次、5 次和7次(詳見表1)。

3.   兩種方法做下來,資產成長的幅度、平均成本和績效的差異,應都是按合理價買贏過等便宜價買,但如果是按年買,累積的資產及股利會更加可觀,而且10 年抱下來的平均成本也比假設評估的合理價低,在績效上也應會贏過等便宜價的做法。


小結:
因為小編原本也堅持買在便宜價,自己總結一些等待便宜價來臨的一些風險。
1.         等待便宜價的時間成本
2.         通貨膨脹
3.       判斷護城河是否依舊:你能否在股價跌到便宜價格的時候判斷,這家公司還能回到過去的光景?就算是經驗老到的投資人,現在能夠判斷台橡或是裕民能回到過去的風光嗎??或是回到過去的風光需要花上多久的時間呢??
所以定期定額的意義,就在這裡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